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

作者:米.班

原文作者:Aimee Benderimage77.jpg  

出版社:春光

大家都說他們是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他們卻從來不對彼此說真心話,
直到,她可以「嚐」出人們的情緒……
人人都說蘿絲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他們家裡沒有什麼問題——她卻不這麼認為。
滿懷心事的媽媽總是強裝著笑臉說愛她,
爸爸永遠客氣疏離,嘴上又說他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家庭,
天才哥哥很少開口,即使說話,也像是全天下都在跟他作對。
九歲那年,蘿絲經歷了人生最大的變化:
她突然可以從食物中「嚐」出製作者隱含的情緒,
「憤怒」的餅乾、大叫「愛我」的三明治、「憂傷」的蛋糕全在她口中無所遁藏!更可怕的是,她嚐出:媽媽外遇了!
看著媽媽因此而快樂、爸爸毫不知情(也似乎不在意),哥哥越來越古怪沉默……她發現自己「幸福美滿」的家庭逐漸崩解,即使還住在一起,心卻已不在一塊兒。
上天賦予了她「嚐」出人們情緒的能力,
那能不能也教她,如何讓家人明白,她期望他們「真正」是個幸福快樂的家?

『我知道如果我在吃她煮得食物,那食物很可能會告訴我同樣的訊息:救我,我不快樂,幫幫我──就像隨著每餐飯傳遞給吃飯者的瓶中信,而我看到了。我知道了。』---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

 

 這是個沉澱著悲傷的故事,但不是那種會讓人淚連連心酸哀憐的悲傷,人家常說如果心痛到達了頂點是不會有眼淚,也不會感到痛楚,只會餘下麻木的理解與漠然無感的放棄,我想《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就是接近這樣的感覺。自翻開第一頁便如同走進一座迷濛特別的水晶城堡,純淨舒適綴著些許奇幻,不含一絲雜質,沒有劇烈的悲壯起伏、俗套的吵鬧爭執,平靜卻籠罩著一層淡淡哀愁直到最後。

大家也許曾有過經驗人在心情不好時不論廚藝多熟稔,煮出來的東西多少都會跟著走味難吃,就像食物會自動自發吸收廚師的情緒將之推送到食用者面前,只是吃的人不一定會發覺面前的食物或許正在對你罵髒話。而我們的主角蘿絲很不幸的她就是聽得見這些髒話的那個人,自從九歲生日那年吃下第一口母親親手製作,帶著空洞憂鬱味的檸檬蛋糕起,從此進食便成了她一生痛苦的挑戰,每天每天她都必須強迫自己將滿載製作者情緒的食物送進口裡,品嚐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強迫接收著他們的小秘密,即使再不願探知自己家中裹藏於幸福合諧表象下的真貌,母親的不開心、外遇、父親的力不從心、哥哥的封閉抑鬱,仍是無可避免的在她口中綻放得鮮明……而她所能做得就是繼續裝做不知情,並希冀這樣的合諧能永久持續下去……

故事乍看頗似一般點綴些微家庭倫理作為背景的青少年奇幻,但實則不然,說得明確點該是它既是青少年奇幻,又不是青少年奇幻,在這裡作者所創造的奇幻元素並不只是將故事推向戲劇化的噱頭,而是烘托整個家庭關係中最微妙的隱喻,讓讀者從孩子透析父母,從蘿絲與哥哥喬瑟夫身上反映父親保羅與母親蓮恩不言可喻的心理,蘿絲的能力、她的選擇、喬瑟夫的秘密都象徵著這個家庭的維繫狀態。他們選擇閉著眼睛生活,把心事藏起,粉飾擺在眼前的不安狀況,努力維持著表面恬靜簡單的日子,深怕若是將問題搬上檯面自己會回成為破壞這一切平靜的兇手;他們很幸福,就像櫥窗展示櫃中的娃娃屋,裡頭有標準的好丈夫、美麗賢慧的太太、善良可愛的女兒、聰明孝順的兒子,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微笑合諧安適的生活著,但在塑膠胸膛底下卻只是一片空蕩蕩。

有那麼片刻我為蘿絲清楚家中的一切卻不吵不鬧,而是選擇淡然放縱的漠視感到不可思議,明知母親的欺瞞背叛卻不憤慨、不質問、不調解,怎麼可能真有人忍受得了?但仔細想想現實中不確實存在許多這樣的家庭?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若有天你發現夫妻間有人外遇了,如果你還想保住你的家庭,那麼就不要拆穿他」,面對真相、接受改變並起身行動需要很大的勇氣,在小說、電影、電視劇裡聽著他人的故事時我們可以義憤填膺大聲得說自己絕不接受、絕不原諒、更絕不可能寬容的放任,但在真正與問題面對面時,才會發覺或許我們都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勇敢。

在許多探討家庭議題的勵志故事裡,當家庭不睦的事實浮現,十部有九部是先來場家庭革命、血淚的控訴、分崩離析的殘局,然後在一切激動完後在開始自行檢討、奮起、改革、懺悔、重新迎向人生,一連串的標準程序走完,最後作者會告訴你幸福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和付出維持。但《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卻完全不同,作者艾米‧班德選擇反向操作完全不走這條標準程序,他不要你勵志、不要你開悟,也不給你結論,他只是要告訴你另一種選項、另一種情境,當我們全都選擇對問題體諒與默許、對人生聽命被動淡然,生活看起來又會是何種景況。

檸檬蛋糕的特種憂傷》就如書名所述泛著一份特殊的憂傷,不沉悶、不自溺悲情,甚至可以說是有一些些的驚悚,清新簡單的感覺讓人即使被憂傷環抱仍然是輕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