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一則友誼與勇氣的真實故事

作者:碧.羅拉特,梅.維特維特

原文作者:Bee Rowlatt.May Witwit

出版社:商周出版

一樁新聞事件的緣起……
為了採訪伊拉克人民對首度投票參與總統大選的看法,英國BBC記者碧.羅拉特透過電子郵件,聯絡上在巴格達女子學院教授英國文學的梅.維特維特,自此展開多年的魚雁往返。
兩個不同世界的距離……
透過郵件往返,她們忠實呈現了巴格達現今的生活狀況、伊斯蘭文化的特色和戰前與戰後的生活差異;同時,也同步傳遞了英國倫敦忙碌的生活以及現代職業婦女在家庭與工作間奮戰的心聲。
兩位女性時而勇敢幽默、時而無助脆弱的細膩文筆,傳神地演繹了東西方的生活差異,以及戰爭與和平下的強烈生活對比(當一方抱怨著倫敦天氣不佳、害得濕衣服無處可晾時,另一方回應的卻是她差點被一枚流彈射穿腦袋,剛與死神擦肩而過)。然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她們的生活有如天堂與地獄般極端,素未謀面的兩人卻靠著真摯的友誼和信任,一起分享歡笑、淚水、夢想與恐懼。


一封千里之遙的電子郵件,傳遞著一份邊臨絕望的希望,也串起一段跨越種族、文化、時間與空間的柏拉圖式友誼。

 

 

這是段真實的紀錄,紀錄一位英國記者碧‧羅拉特在一次電話訪談的因緣際會下,與身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戰區的大學教師梅‧維特維特搭上了線,兩人透過e-mail從最初時的客氣寒暄相互問候,慢慢的深入進彼此的生活、際遇與價值觀的不同,揭開了身處於太平時代繁華都市的碧及我們,所難以想像的戰亂生活。

 

全書由兩人一封封往來的信件所組成,由於是朋友間的私人信件,因此文句中並無使用任何過度華麗修飾的文藻,平實口語化的敘述在字裡行間皆可感受到梅身處戰區面對每日隨時可能遭到莫名狙擊屠殺,最真實的恐懼、憂慮及對生活、對家庭的無奈,讓人不自覺融入其中,不免擔憂,不住心疼,不忍猝睹,也對強行介入他人的生活環境自詡為和平、民主、正義的政權感到無從諒解;每個國家皆有他們不同的生活型態、不同的宗教觀、不同的理念,在中東一代如此重視宗教認同性的國家尤是;也許當時的伊拉克當權者確是有錯,但美國可曾想過也許他這麼做是有其維繫國家平衡的必要性?無法真正理解其人民生活處境型態的人,對於他人的生活是沒有置啄的餘地的,即使是自恃為最先進、最現代化的世界第一大國,也無權去迫使他人已你馬首是瞻。如若強行介入的結果是好的,那也就罷,但使得人民生活陷入苦難,塗炭生靈,安心的泡澡睡眠、窩在暖爐下享受一杯熱茶都成了奢侈時,這樣的正義,真的還能算是正義嗎?

相較於梅信中對生活的強烈怨懟,碧的回信在一開始真的讓人有種想給她巴下去的衝動,心想:「人家都在為了日子的艱苦擔心受怕了,妳怎麼還能這麼歡樂的跟人家探討妳今天去了哪玩、看了啥電影、妳老公幸福到還想叫妳再生一個,這種輕浮閒散事?!」,但事後想想她這麼回應也許對梅才是最好的,人在悲傷憂鬱之時總是希望能有個人能一同分享陪伴,能夠分擔你所感到的痛苦,但只是分擔、只是與她同仇敵愾一起謾罵,卻無法帶她走出那樣的心境,對於悲傷最終仍就只是兩個受傷者相互舔舐著傷口,於事無補。

可身在英國的碧她並沒有辦法親身接觸到梅,在她難過時帶她去喝酒、散心或做任何事,她所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一條網路線頃聽她的煩悶,並透過每一封的信件分享自己的快樂於她,即使無法親身去參予,至少她能為她提供一個畫面、一個氛圍,即使只有一秒,讓她暫時忘卻身處於巴格達的混亂,感受到另一個世界的溫暖笑容。畢竟日子總是要過下去,若能在當下為她多累積一分的開朗,也就是替在她日後的路上多鋪上一塊磚,去填補面前崎嶇的彎路,可為何是彎路?套用電影《賤精先生》的一句話,因為『前方是絕路,希望就在轉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