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寵愛珍娜

作者:瑪麗.皮爾森

原文作者:Mary E.Pearson

出版社:印刻

父母的寵愛是一種恩賜,還是煉獄般的折磨?
而為了拯救所愛的人,你又願意打破多少限制?我曾是某個人。
一個叫做珍娜.福克斯的人。
這是他們告訴我的。但我不只是個名字而已。不只是他們告訴我的。不只是他們塞給我的事實和數字。不只是他們逼我看的那些錄影片段。
十七歲的珍娜剛從昏迷中醒來,車禍的後遺症使她失去了大部分的記憶。身邊的陌生人告訴她,她是珍娜?福克斯,而他們是她的父母。他們要珍娜看著一片片家庭生活錄影光碟,希望藉此喚回她的記憶。可是,一切都顯得很不對勁。爸爸媽媽總是顯得小心翼翼,而對她十分冷漠的外婆,眼神中卻帶著悲悽。她真的是影片中的那個珍娜嗎?那場意外究竟是怎麼回事?在她昏迷的一年當中又發生了什麼事?逐漸喚回的記憶與現實交相衝擊,在充滿著疑問的氛圍中,一件接一件驚人的秘密逐漸被揭露……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父母、基因,或環境塑造出來的產物。我或許很希望能改變自己拿到的這手牌,但是不可能,所以我現在能做的,就是選擇我要怎麼打手上的牌。』---《寵愛珍娜》

 

其實我對科幻類的故事多半是進而遠之的,也許是我本身從小就跟數理這類的八字不合的關係,一遇上成堆的科學、化學理論就不住的眼花目眩起來,通常撐不到中場便宣告陣亡了。但我不得不說這本真是太太太……太對我胃口了!

 

也許是因這是本青少年科幻的關係,也因為作者為女性的緣故,故事的導向整體上並不若多數的科幻題材,總是重科學論理反忽略了人物情感,而使人物間的互動上總是透著一股僵硬的突兀感。瑪麗‧皮爾森以不溫不火的筆韻勾畫出一種身在雲深不知處的陰鬱氛圍,在薄霧中探尋來自珍娜新生的人生中,所衍伸出的一條又一條難以定論的選擇議題。

自黑暗中轉醒後,他們告訴她,她是珍娜‧福克斯,她不記得她的父母家庭、不記得她是否曾有朋友、不記得過去生活的點滴,但她卻能清楚的背出許多不改屬於她時代的歷史;她不記得如何走路、如何說話、不記得許多最基本的辭彙;但『小心』二字卻總不住的在腦中閃動著;她不記得如何與人互動、如何轉換表情,甚至不記得任何該有的情緒反應……。但這些對她並不構成問題,當她慢慢找回這些、找回自己後,真正困擾著她的卻是「她,到底該算是什麼?」。

何時該放手?

孩子總是父母的心頭肉,總是期望他們能夠更好,擔心他走歪,深怕他受傷害,最重要的是捨不下有天將會失去他們。為了孩子就算鋌而走險、就算被受批判,也決不放手,一切的出發點皆是為了愛,但有時你所做的決定,對孩子來說就真的是好的嗎?

如果說《姊姊的守護者》所探討的是「父母有權替孩子做多少決定?」,那麼《寵愛珍娜》便是以更為極端的方式去思索「父母何時應該學著放手?」,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總是有他們自己的人生,也許在孩子尚未懂事還不懂得自己真的要得是什麼之前,父母有職責進行督導與培養潛能的工作,但培養與操控間往往只有一線之差,該如何去分野區隔?

珍娜就像一塊受到摧摺摔碎了的拼圖,就算他們竭盡所能的拼貼壓撫將她拼回去,也仍是有摺痕,再不會是原本完美的她。然而,甦醒前跟甦醒後的珍娜真的有所不同嗎?她們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一個背負了十六年的父母的期望成長;另一個,她的人生只能從清醒的一年中開始算起,在過去的影帶與新環境中自己重新去摸索。是否清醒前的珍娜若能在早些,稍稍放掉那份期望的沉重包袱,她便會是清醒後那個不那麼完美,但卻敢於表達,勇於做自己的珍娜……

無法結論的結論

這本給我的感覺就跟多年前讀完《姊姊的守護者》時一樣,我無法為這個故事下一個結論,面對時代的進步、生存、人與人之間的剪不斷的情感牽絆,人本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並沒有什麼是能以制式化的條律,來絕對一概而論。如同生物基因改良工程的進行,改變了原本大自然原生物種的生態,但卻同時增加了許多物質的來源,增長了人類及其生物的存活率,這是好或不好的?抗生素的研發與廣泛使用,使得許多原生病毒跟著突變,兇猛難敵,同時卻也在當下挽救了許多本該回天乏術的患者得以存活,這是該或不該?為了守住可能將永遠失去的親人,即使所做的將在常人眼裡是種錯誤,甚至是違反定律,但同時卻是能帶給他們的人生一個重啟的機會,如此到底該算是對或不對

我想事事皆該有規範,但兩面物極皆也必成反,過度放任是錯,強硬的死死遵照條律也是錯,這之間該如何拿捏,便也不是身處局外之人,三言兩語即可定論的了。

最後,我定要在此提醒各位還未讀過的朋友,在翻開書後千萬切記別先讀『導讀』,內含霹靂無敵大地雷!將會導得人樂趣全失、信心全無、熱情一股腦的全數澆熄。幸虧蚊子我看書一向懶得讀正文以外的推薦文,遂當時跳了過去,才能倖免於難,如今回頭再看,不免讚嘆自己真是跳得好!差點沒讓自己錯過了一部好,果真是萬幸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