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狂賊
作者:艾莉森.胡佛.芭雷特
原文作者:Alison Hoover Bartlett
出版社:遠流
基奇是近年來最惡名昭彰的偷書賊,偷遍全美國的珍本書店,總值高達10萬美元(約350萬台幣)。然而他偷書不為牟利,而是因為對書的熾烈狂愛,為了滿足他心目中有品味、有知識、溫文優雅的自我形象。
受害的書商莫不咬牙切齒,自封為「偷書賊偵探」的珍本書商桑德斯,想當然無法容忍這樣的惡劣行徑,於是在書商之間建立綿密的通訊網絡,立志逮到這個偷書大盜。
作者芭雷特長時間周旋於基奇和桑德斯之間,以懸疑、深入、幽默的筆法描寫基奇的犯罪心理與手法,也敘述桑德斯如何發揮業餘偵探本領逮到基奇,將兩人同樣愛書,卻猶如「貓捉老鼠」的關係寫得極為生動。
『別天真的以為對待一個故事可以像觀賞遊行般置身事外、想走就走,不會留下任何引響。』---《愛書狂賊》
剛看到這個書名時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誤以為這是個追捕神偷大盜的刺激冒險故事的?(XD)嗯,其實嚴格來說這也不算錯得太離譜,它的確是部講述一名做案無數的偷書賊的故事沒錯,只是他並不是一般小說作者天馬行空下的產物,而是真實存在於美國舊金山的故事,既是真實事件那麼這本自然也就不能算小說,或正確該說它其實是本記事型小說,以一本意外落入作者手中的珍本《百草集》為起始,記述著作者艾莉森一步步接觸輔出獄的偷書賊基奇,跟著他一路走訪他曾犯案過的書店、回憶過去,探索書本究竟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能讓一個人不惜冒著風險、失去自由也要收藏到手?同時也經由專攻追捕偷書賊的古書商桑德斯的反面立場相互映襯對於珍本書的偷竊、緝拿、運作及心理歷程。
書中並沒有太多的高潮迭起戲劇性的啟發,只是很中規中矩的記事,但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也就在於跟著作者的搜查,我們也同時吸取了許多關於書市的運作、天價珍本書的各種八卦軼事與收藏家的心理。一直以來我都不太懂在外國為何有些書能叫價到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以上還有人購買,那不就是本書嗎?沒有貼金鑲鑚、也不是瀚天巨作,即使是絕版了,只要找到版權歸屬,聯繫出版商把合作談攏,那不就要幾本有幾本,真值得這樣高昂炒作嗎?
直到現在我才搞懂,原來有時一本書的價值定不一定如我以為的就是單純的以它的內容來評價,珍本之所以為『珍』只在於它夠『特別』,也許是它背後的歷史、它的年代、它曾為誰所有、又對誰有個別的意義、書中可能有任何獨特的地方,這都是它獨一無二的價值所在,而藏書家去選擇一本書時內容往往都只是附註的參考,甚至有時大多的收藏家對於自己的收藏品幾乎可能連讀都沒讀過,也許你可以說這單純就是一種戀書癖,既瘋狂又病態,但就如書中所說的其實『書本承載的遠遠不只是內容』還有它背後曾與人一起度過的時光,也許是藉由它去憶起當年某些回憶、找回某些特定的意義,或如同基奇將自己對生活的嚮往投射於某些相同的故事裡,也許是藉由藏書來炫耀或彰顯個人的身分地位、朔造個人的品味,當然也有更多的人是為了投資轉手獲利,可若單只用一句「有病」「戀物癖」來總覽評斷,實也是太過抹煞了書本背後所承載的價值。
這本書所提到的許多例子也讓我不禁思索自己又是怎樣的藏書人,書本之於我的意義是不是我以直以來所告訴自己的那麼簡單,只是為了娛樂?是否我在不知不覺間也變成了另一種偷書賊,是個習慣『偷故事』的人?